English

取掉身上的书呆子气

1999-11-20 来源:生活时报  我有话说

人类自从有了文化和书籍,就开始有了书呆子现象。

如果一个人像孔子那样伟大,像曹雪芹那样有才,像钱钟书那样博学的话,那么他身上有些书呆子气并不一定是件坏事。但是如果你是一个一般的人,书呆子气并不能给你带来什么好处,尤其在商品经济时代。

书呆子气的一个关键的特征就是不切实际。一个具有书呆子气的人,他往往不善于了解周围的现实,不善于了解别人的个性和心理,不善于根据环境的变化、社会的需要来调整自己的心理和行为。

一个人在读了很多书之后,特别容易变成一个批判家。

在你的校园生活中或者你的学术活动之中,你不需要做那些操作性、功利性很强的事,你的主要任务就是分析和判断。

知识分子往往把批判社会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,甚至把是否批判社会作为知识分子和非知识分子的一条分界线。他们认为,拥有批判的勇气首先是品性正直的表现。能够目光敏锐地批判社会是一种有才华、境界高的体现。指点江山,激扬文字,慷慨激昂地批判社会,已成为知识分子中流行的一种习惯和风气。

这种行为在校园之中,在学术机构之中是不错的,你需要这么做,你基本的生活状态就是这样。但作为社会中的一员走入社会之中,你仍然保持你批判的习惯则对你非常不利,而且它于实事也没有多大好处。

你到一个机关工作,你会发现这里有很多问题存在,人浮于事、效率低下、官僚主义等等等等。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,它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。这些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就能解决的,它的解决需要时间,需要平衡各种关系。领导并不是不知道这些问题的存在。他们解决这些问题也是需要时间,需要耐心、需要技巧的。这个时候,你很可能不知深浅地、大大地批判一通。

这种批判对实际生活,对单位的工作有益处吗?没有!它不仅不能解决问题,而且会给领导的工作带来负担。

如果你的领导是一个心胸宽大,有才干的人,他也许会包容你的鲁莽;如果他是一个心胸狭窄,能力一般的平庸的领导,那么你的所作所为既不能给单位带来好处,也不会给你自己带来好处,它可能给你的事业设置障碍。

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不是仅仅通过批判就能解决的。

我们习惯于读书和批判的人,容易把批判当作才华来看待,甚至陶醉其中,把批判和才华等同起来。

你可能形成一种错觉:你觉得你能找出一篇作品的毛病就等于你比作品的作者高明。

事实上做事要比评论难得多。

当一座楼房盖好以后,要想发现楼房的问题和毛病,其实不一定要用专家,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在这座楼房里住上半个月,就会发现这座楼房在结构、比例上对生活的不方便程度,也会发现具体技术问题上的好多毛病。

这并不需要多高的水平。但即使是盖一座质量低劣的楼房也比找出这座楼房的毛病困难得多。它需要行政管理人员,需要总工程师,需要资金,需要各种工人的合作等等。

所以我们说:做一件事情要比找出这件事情的毛病难得多。

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应该克制自己批判的习惯,而应该养成做事的习惯。我们现在的社会更多的是需要建设者,而不是批判家。建设比批判难得多。也只有建设才能给社会增加财富,才能够给自己增添利益。一个只会批判不会做事的人,他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存能力是毫无保证的。

一个常年沉浸于思考、沉浸于书本的人,往往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的趣味,自己的内心世界。而很少去关注他人的需要、他人的心理,很少去关注现实的具体状况。

正因为你的注意力是向内的、关注自己的,而不是向外的、关注别人的,所以当你走入社会以后——

你的表情是呆滞的;你的行动是僵硬的;你的感受是麻木的;你的行为是不适应社会需要的。

这就是你的书呆子气。

要想成为一个适应现代商品经济社会的人,成为一个在社会中有很强谋生能力的人,你就必须关注他人的需要。你应该了解别人的心理,了解别人的个性,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别人的需要。你应该从了解现实状况开始,而不应该只是沉浸在书本之中。

了解社会的需求是一个人摆脱书呆子气,成为一个成熟的社会人的标志。

摘自《青年怎样适应社会》

方洲著

定价:14.80元

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